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長城網·冀云客戶端5月31日訊(記者 代晴 崔上 董肖飛)今天上午,在渤海新區黃驊市李子扎村友和種植專業合作社,滄州市農林科學院邀請小麥專家組成檢測組,對捷麥19河北省旱堿麥農業標準化種植示范區進行測產,畝產達401公斤,較去年增產8.4%,再創歷史新高。
檢測組選擇了一塊長勢均勻、管理到位的代表性地塊,通過五點取樣法,現場采集畝穗數、穗粒數、株高、行距等數據。經測定,捷麥19河北省旱堿麥農業標準化種植示范區畝穗數37萬株,穗粒數33.1個,結合千粒重等參數,折合產量401公斤/畝,較去年畝產370公斤增長8.4%,比示范區附近的傳統種植區畝產多出71公斤。
為降低鹽堿對小麥產量的影響,渤海新區黃驊市持續開展良種選育工作,40多年間先后育成“冀麥32”“捷麥19”“捷麥20”三個自主研發品種。圍繞旱堿麥種植中的“種、肥、播、管”等重要環節,當地還實施了30項國家和行業技術標準,實現旱堿麥產量連年增長。據統計,渤海新區黃驊市目前種植旱堿麥約61.8萬畝,總產量達13.26萬噸。
滄州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徐玉鵬說,示范區旱堿麥畝產401公斤在黃驊當地是個很高的產量,除了今年氣候條件好,主要得益于他們推行的旱堿麥“六步法”種植技術。“歷經十年的創新實踐,‘六步法’種植技術越來越成熟,周邊乃至全國農業條件相似的地區,都可以借鑒并大面積推廣。”徐玉鵬說。
“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,是一個戰略問題,必須擺上重要位置。”黃驊旱堿麥豐收增產,不僅為廣闊的鹽堿地帶來生機,也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寫下新的精彩一筆。
關鍵詞: